關于靈堂的布置
我國各民族與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民族一樣,都有在人去世后布置或搭設靈堂的習俗,借以哀悼死者,接收人們的吊唁。現將家庭靈堂布置分別予以介紹。家庭靈堂一般搭設在客廳、不住人的房間或院落等處,如果來吊唁的人太多,亦可另選地點搭設靈堂。靈堂前桌子上放一張放大遺像,遺像下端可寫上“某某千古”或“某某永垂不朽”等悼詞,像框上應搭設結有花結的黑紗,黑紗從像框上端中間平分垂在像框的兩側,條件許可還可布置一些其它物飾如松枝冬青、橫幅、鮮花、花圈以烘托氣氛。總之,各地大同小異,只是各種物飾及陳設的優(yōu)劣而異。 大殮完畢之后,就要布置靈堂了。如果死者是家里的長輩,靈堂就布置在堂屋中,取下屋內的壁畫、鏡子等所有裝飾品,棺材頭朝南,這叫“正寢”。古人在斷氣前就移入正寢,現代北京地區(qū)民間卻到大殮之后才移入正寢。如果死者是未成年人,則靈柩只能停放在院中或堂屋兩邊的位置。靈柩是不能直接放在地上的,一般是放在板凳上。死者生前的枕頭要放在柩下面,等到出殯時燒掉。靈堂左右掛白布云頭幔帳,這是孝屬守靈的地方,講究的人家,所掛的幔帳,在外面是看不到守孝的婦女的。靈前大多掛白布簾,講究的就扎素花靈幃(即素彩排樓),叫“靈龕”。柩前放一把椅子,有的放一張小羅漢床,上面放紅緞子坐褥和靠枕。靈柩前再放一幅大遺像。這才在靈柩前面設靈桌,靈桌是由兩張八仙桌組成,掛素底繡花桌圍。里面靠靈柩的那張是停靈時專用供飯;外面那張用來陳設“五供”,即一個香爐,一對蠟扦和一對插著靈花的花瓶,一共五件,小戶人家擺不起的,就隨便湊合。
靈堂布置好,民間喪禮就進入了殯期,以后就有客人來祭奠。
靈堂布置如下:
正前方最高處懸掛橫挽幅,上面大字書明“某某某先生(或女士、老大夫、老孺人之類)追悼會”,它起到點明主題的作用。緊挨它的下面是死者遺像,通常用黑紗圍繞起來。靈堂多有一幅主挽聯,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績或經歷,懸于橫挽幅的兩側,民間喪禮還將親朋贈送的祭幢懸于兩側,上書贈者單位和姓名。此類祭幢愈多就愈顯得熱鬧光彩,它最能顯示死者及喪主的社會地位。
在追悼會上,各人的站列次序大體如下。
追悼會
這一擺設意在使死者處于“尊位”,體現了中國 樂隊坐于靈堂右側,居于次尊地位,死者家屬立于左側的卑位以示尊敬樂隊。悼念人群處于最卑地位,北面悼念死者。因為樂隊是前來襄助喪事的“外人”,理應以尊禮對待之。同時,靈柩右側又可視為靈柩上方,家屬子女不能居于亡父母之上方;悼念的最后一項將與死者遺體告別并慰問家屬,悼念人群將由靈柩右側(即上位)通過靈柩,分別慰問家屬,倘若家屬站在右側,那么悼念人群就成了由下位通過靈柩,即為不恭。所以,民間喪事的辭靈儀式中,最后一項為親友“繞棺三周”,均為由右側進入然后從左側出來,即由上位進、下位出。
死者家屬的站隊次序是:與死者血緣近的站上方、反之站下方;同一血緣的,長者站上方、反之站下方。所謂上下,即從北到南、從前一排到后一排。在民間,死者長子為喪主,即以他的名義辦喪事,長子長媳站最上方,以下排列是其次的子和媳,然后是女和女婿等。它體現了中國古代血緣守法精神,所謂“吉事尚尊,喪事尚親”。尚者,上也,即誰為大。比死者輩分大者一般不作為家屬站入其中,所謂“長不送幼”原則。
上述為國家提倡的喪禮(如國葬、公葬)的站列次序,在殯儀館承辦的喪禮中均為此次序。但是,在民間喪禮中,死者家屬(即子女)是站在悼念人群的位置,即最卑位,所謂“北面而事之”。喪禮主持人為喪禮司儀,南方民間有時稱“師公子”,由他唱祭文,并指揮樂隊隨他那抑揚頓挫地唱祭聲調而演奏,以及安排孝子孝女們不時的磕頭。
靈堂的排列次序,以中國傳統(tǒng)的“方位文化”體現了喪禮文的“孝”、“敬”、“尊”、“卑”等一系列原則。
布置靈堂需要準備哪些用品? 根據客戶需求確定靈堂規(guī)模: 1、家庭簡易靈堂 物品準備:12寸遺像一套、果盤四盤、糕點三盤、陶瓷香爐一個、蠟燭一對、供桌一個 2、家庭標準靈堂 物品準備:16寸遺像一套、果盤四盤、糕點三盤、漢白玉香爐一個、蠟燭一對、供桌一個、白色桌布一塊、背景布一塊、鮮花相托一個、花籃兩個 3、家庭豪華靈堂 物品準備:20寸遺像一套、果盤四盤、糕點三盤、漢白玉香爐一個、蠟燭一對、供桌一個、白色桌布一塊、背景布一套、鮮花相托一個、花籃4個 4、專業(yè)豪華靈堂 物品準備:24寸遺像一套、果盤四盤、糕點三盤、漢白玉香爐一個、蠟燭一對、供桌一個、白色桌布一塊、背景布一套、鮮花相托一個、花籃8個
|